原创--管理的重点是决策还是协调
发布时间:2025-08-31 17:27:09 发布者: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01次
原创--管理的重点是决策还是协调
管理作为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要素,其本质的理解对于提升组织效能、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深入探讨管理的本质,从引言到问题提出,逐步揭示管理的深层含义。
管理的本质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本质只有一个:决策,或者说拍板。这是无庸置疑的。协调只是权力运行的一种方式或一个过程,但不是唯一方式。
如果要从管理理论发展的角度讲清楚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至少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搞清楚管理这个概念。
管理这个词,中国人非常熟悉,因为我们自古就有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而且,这套体制运行了2000多年,即便近代遭受了像鸦片战争这样系列的痛苦,也根本没有动摇中国人对权力集中与强权控制的膜拜。正如晚清李中堂等人的反省“只是器不如人”一样。至于如何管理,我们骨子里只认那些官修历史书上落满灰尘的经验和教训。
必须澄清的是,中国人对管理有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即管理就是行使权力,即可以控制别人。这是一种很要命的误解,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是非常反感“控制个人”这种提法和作法的。他们的价值观是自由、平等。而既然是一种价值观,就不能轻易说要去控制别人,换到我们的语境中,即不能随意挥舞“管理”这根大棒。
这也就是说,价值观的不同,会决定一个人对管理的理解不同。
所以,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时,总是不经意地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套别人的理论。一句话,常常会不自觉地篡改别人的理论,结果是驴唇不对马嘴,学的不东不西。
比如一种穿上马甲后典型的中国人认识是:管理的基本命题来自管理的实践。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很多,每天都有,到处都是,所以管理无处不在。这种从经验直接得出结论的诡辩,即回避权力来源和合理性的论调,是中国式管理最大的问题。
然而,现代管理理论中提到的“管理”,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传统概念中的“管理”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最早提出科学管理这门学问的,是从泰勒开始的,其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
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简单总结:如果只从泰勒的分工理论阐述中,可以看出,泰勒是按照斯密分工理论的逻辑,在小心翼翼地把管理(即权力)引入企业,围绕如何分工提高效率最终到实现共富来展开。虽然他撇清了与传统管理的不同,但也只回答了管理有权分工的必要性,其逻辑本质还是仅靠提出一个高尚的目标,即提高效率,管理者就拥有了合理的决策权。即目标的合理性就是权力合理性的解释。
管理者的决策角色与协调角色存在显著差异:决策角色以制定选择、确定方向为核心,聚焦未来规划、资源分配等关键判断,如战略制定、风险应对;协调角色则以保障组织内各部分高效配合为重点,关注当前运作的顺畅性,通过沟通、调解等维持秩序,两者分别承担“掌舵”与“协调划桨”的职能,共同助力组织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