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关于堵车现象--西安珏佳管理经典-资讯动态-珏佳企业管理咨询(西安)有限公司

欢迎光临珏佳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西安站官方网站!

全国网点:上海|南京|合肥|武汉|成都
咨询热线:150-0296-2597

原创:关于堵车现象--西安珏佳管理经典

发布时间:2018-10-02 10:39:11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501次

原创:关于车现象
 

   每次堵在路上,都会忍不住思考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城市这么堵?

   国庆+中秋双节到来,无论你是否有车一族,想必都能感受到最近越来越严重的堵车。

   赶上早晚上下班高峰,同样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如果你不幸生活在一二线大城市,这样的壮观场面,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有时,最极端的堵车,甚至能持续几十天,非常恐怖。

    大多数城市都为缓解拥堵想了不少办法,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像是路面拓宽、加开公交、修地铁、私家车限号,甚至从一天限两个号到一天限一半号。但即便如此,堵车问题几乎不见缓解,在有些地方甚至越来越严重。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些做城市规划、道路规划的负责部门他们的专业性,还是他们见识不够。还是惯性思维所致。

   公共交通:量大≠质量好

   普及公共交通的确能缓解巨大的路面压力,但是前提是线路设计合理、符合城市特点。

   但在现实中,符合以上亮点太难了。反观我们的城市,规划不够合理的公共交通,反而加重了交通压力。

   学者认为,城市中公交线路有超过25%的重复比例,就会严重影响城市交通效率。而评定一个城市交通效率高不高,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是关键指标。

   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即线路密度与线网密度的比值,《交通工程手册》规定,线网重复系数以1.25-2.5为宜。但我国的城市远远达不到这个指标。

   2017上半年中国主要城市线路重复系数,深圳为8.15,广州9.62,北京7.18,其余二线城市也普遍在4以上。即使线路年年改、年年优化,也难以弥补设计之初的一些失误。以北京为例,多条公交路线与地铁路线重合,有些线路重合率甚至达到100%,这无疑极度地浪费了有限的道路资源。

   事实上,公交车的作用应该是作为毛细血管,将市民送至各自的家门口——线路分散,站间距离短、覆盖面强。而地铁作为城市的主动脉,应该在人口密集区域,线路重复率高一些。

   但过度寄希望于地铁也不现实。据统计,我国仅有46个城市获批修建地铁,基本上集中在人口多、财政收入好的城市。地铁虽好,但并非所有城市都能承受。更令人难过的是,即便在地铁已经建成的一线城市,规划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如果你有在北京坐地铁的经验,那么从起点到目的地全程不用换乘一步到位,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更多的情况,有时明明实际距离只有几公里,却需要换乘两至三次地铁,极其不方便。

   北京地铁看似方方正正、分布均匀,实则完全没有考虑各区域人流量差异极大的问题,导致有些站过度拥挤,有些站空无一人。

   城市交通没有形成网状放射结构,中心区人流无法通过多条线路疏散。可以说,“平均分配”在交通规划中,是最无意义的。

   公共交通不发达,减少私人交通,或许适得其反。

   有人认为,只要人人不开车,路上就不会堵车。因此,有必要通过摇号限牌来控制私人交通(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试想一下,当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出行需求,又必须开车的情况下,碰上限号,唯一的选择,就是再买一辆车来躲避限号。这样一来,私家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形成越限号车越多的恶性循环。

   如果能够合理规划道路,保证夜间停车位,制定错峰出行流量控制机制,私家车效率远非同路并行的公共交通可比。

   所以抱怨车多路堵之前不妨多问一句:到底是私家车太多了?还是公共交通太差了?

   城市规划过于集中,路少人多是终极难题。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中国的马路宽度虽然无人能及,然而比起路网密度的话就完全不行。

   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很多城市由众多封闭式小区、大院、单位,将城市切割成一个个狭小斑块。城市缺少毛细血管,单纯依靠主干道路,一味拓宽也无济于事。

   相比之下,中国城市中,南方城市因为依水而建,规划要明显好于北方城市。因为城市并非方方正正的规则形状,因此窄路更多,反而增强了城市毛细血管运输能力。

   相同比例尺下纽约和北京路网密度对比。巨型城市绿地、封闭住宅小区,都让城市出现了很多断头路。

   但是,并非所有的方正城市,都必然拥堵。例如街区式规划的典范巴塞罗那。

   1854年,这个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因人口急剧增变得拥挤不堪。土木工程师塞尔达,经过5年的调查研究,放弃老城的原有规划,设计了一套正交网格状道路结构,这就是后来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准则——塞尔达规划。

   巴塞罗那街道,宽度被限定为20、40以及60米三种尺寸;设定密集的公交网络,市民平均等候不超过5 分钟;还增加了长约300 公里的自行车道。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也曾试图学习过西方的“环岛”模式。环岛设置在路口,无需等待红绿灯,即可按顺序通行,能提高通行效率。环岛非常适应于西方“宅马路,多路口”的开放式街区模式,主要目的是降低车速和减少事故率。

   然而在中国,在硕大的十字路口修建环岛,更多地考虑了观赏性,在很多城市甚至成为了当地地标。而缺点也十分明显:行人和非机动车极难通过,加上环岛一味求大,弧度过小,无法达到降速的效果。速度快,视野小,反而更容易发生事故。

   北京三环内有150亩中国农科院的实验田,号称“世界最贵农田”。农科院有实验田无可厚非,但之所以至今依旧坚挺在寸土寸金的三环内,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另外,马路宽且少,就导致十字路口巨大,行人通行困难。红绿灯少但通过时间长,增大了通行难度。

   有效的路少,但需要走路的人却不少。

   而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以北摊大饼式发展,不断建设偏远“新区”、“特色小镇”。但土地扩张并没有真正激活周边发展,中心城市外围地带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反而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交通承载能力严重不足。

   “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是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的城市宣传口号。

   这才是大中小城市齐齐堵车的根本原因——人口数量不是关键,密度才是最大关键。

 西安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