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 油气行业技术与多领域协同增效
发布时间:2019-10-24 03:09:00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873次
挪威政府近期资助了一项研究,尝试将油藏建模技术引入医学领域,以改善医生对核磁共振成像结果的理解,最初为开展油气勘探而开发的无缆地震仪现已成为地震学家的新工具,国际海洋工程公司是油气行业潜水作业的先驱,35年来一直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载人航天计划提供专利技术。2013年,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利用冲击钻井技术在火星上钻了第一口井,带来一个重大发现,即火星上的地化条件曾经能维持生命……油气行业的技术输出所做的贡献令人叹为观止。
说起吸收借鉴行业外的技术,油气行业从上游到下游,“拿来主义”实践数不胜数。如物探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钻井液利用纳米技术、三次采油利用聚合物技术等。然而,伴随着石油行业对“舶来技术”的逐步深入研究及应用,这些技术进一步“反哺”其他行业的潜力也逐步体现,实现技术引入和技术输出同步发展。
石油行业与医学
油藏建模技术在现代油气行业已成功应用了30多年,理所当然被认为是油气行业特有的一项技术。挪威政府近期资助了一项研究,尝试将该技术引入医学领域,以改善医生对核磁共振成像结果的理解,从而挽救生命。
研究专家认为,油藏建模技术可以增强我们对核磁共振成像结果的认识。这个想法是基于人类大脑和油藏之间的相似性,因为两者都是双重孔隙介质,研究人员认为,石油行业的油藏建模技术可能为医学界带来突破。
石油行业与地球科学
20世纪70年代,随着数字有线遥测地震仪的发展,无缆地震仪应运而生,大致分为自主式节点地震仪和无线地震仪两类。而最初为开展油气勘探而开发的无缆地震仪现已成为地震学家的新工具。其“无缆”特点简化了地震监测的后勤保障(不需要运输或埋设电缆),并且可以对大片地震活跃区域一次性开展数周的监测。
石油行业与航空航天
鉴于潜入深海和太空探索都面临高压等相似的环境因素,石油行业的深海技术也被应用于航空航天探索。在遥控潜水器出现前,油气行业只能通过人工深潜海底的方式来安装或修理水下设备,所以油气行业在人工深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国际海洋工程公司是油气行业潜水作业的先驱,35年来一直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载人航天计划提供专利技术。
两者之间的合作始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借鉴国际海洋工程公司的高压潜水服原理,为载人航天计划制作航天服,而该公司最主要的贡献是为航天服开发了一套泄漏检测系统。另外,该公司还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位于休斯敦的中性浮力实验室提供日常运营和维护工作。这个实验室是用于模拟太空失重环境下的水下训练设施,宇航员可以在那里模拟太空舱外活动,其目前是包括国际空间站舱段组装、太空行走等在内的所有美国现代太空任务的基石。
远在3400万英里之外的火星也有油气行业技术应用于太空探索的成功案例。2013年,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利用冲击钻井技术在这颗红色行星上钻了第一口井,虽然总深度仅2.5英寸,但这次钻探行动带来一个重大发现,即火星上的地化条件曾经能维持生命。
为了更深入了解火星上是否真有生命存在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可能需要在后续的载人任务中钻更深的井,而这就需要更强大的钻井系统,将油气行业现有的商业技术进行改进或小型化,可能用到的技术还包括高压井下流体取样、井孔成像、现场流体分析、连续油管和防喷器等。
石油行业与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
长期以来,地热资源的开发过程和油田的勘探开发生产过程是类似的,从最初的勘探、钻井、完井,一直到最终的生产。一般来说,目的层的水源或岩石的温度越高,地热井的热能也就越高,涉及一些高温地热项目的开发利用时,普通的钻完井体系难以达到施工要求,需要借助油气行业先进的高温高压钻完井工艺和技术体系。
油气行业跨界融合的还有二氧化碳捕集和应用领域。二氧化碳的捕集有利于减少全球碳排放量,但如何处置二氧化碳是个大问题。石油人的做法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几千米的地下驱油来提高采收率。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在该领域持续投资,从注入系统到建模软件,工程师研发出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存储所需的许多技术越来越成熟。深埋地下的油气资源曾开创过一个丰沛而廉价的能源时代,但伴随着老油田的逐渐枯竭,地下储层的空间可被重新利用来存储二氧化碳,又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目前,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相关的技术输出已涵盖地球与生命科学、太空探索和可再生能源等,或许未来大量石油公司、油服公司、油田装备制造企业依托过去积累的科技成果会实现华丽转身,进入惠及民生的各个领域。